当前位置:正善放生 > 佛法修行 > 正文

佛教中的"戾气":了解其含义及消除方法

2024-04-28 10:07作者:admin

敌意是什么意思?

戾气,指凡事做得狠,偏要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。戾气重的人的行为一般都会比较 "极端",比如:开关门时,你会发现有的人开门或关门都很轻柔,而有的人却很粗暴,一下子就把门硬生生地打开或关上,表现出很重的戾气。

现如今,由于道德缺失、竞争激烈等原因,很多人充满了愤怒,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戾气,恶性案件频频发生。嗔恨戾气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。如果这个社会有更多的慈善,就会有更多的帮助温暖人心,就会有更多的关怀化解戾气。人们就不会因为痛苦而愤怒,因为绝望而走向极端。

如何消除敌意?

消除敌意的方法: 修炼药师法门(传喜法师)

当我们修持药师法门时,药师佛的光明能够超度、化解业障,消除戾气,化解戾气。当一条狗被我们人类杀死的时候,这条狗是怀恨在心的,它特别仇恨,它是鬼,要咬我们。我们叫它冤亲债主,你杀了这条狗,这条狗就变成鬼了,它要咬你,让你连睡觉都不得安宁。你现在神感很强,身体很强壮,阳气很足,它收拾不了你。你总是要衰的,对不对,你有一天在衰的时候,有一年在衰的时候,你有一辈子在衰的时候呀。当你衰败的时候,你还会在乎那些将死之人在做什么吗?他一生的业力就出来了,他杀鸡、吃肉、杀生的恶业就出来了。

那么我们今天就很糟糕,对吗?当你很不顺的时候,这个负能量,它的报复力就会报复你。一旦报复到你,一旦靠近你,我们这一生就不得解脱,病、苦、病,然后福报就会减少。也就是说,这条狗如果处于狗的状态,它就会认为我就是那条狗,我是被这个人杀死的,它就会找你报仇。但是,当我们开药师法会的时候,我们不只是回向给天人,我们不只是回向给人类,我们也回向给那些狗,我们也回向给狗的灵魂,死者的灵魂。那如果狗听懂了我刚才说的话,请问,如果这只狗听懂了,这只狗是要解脱的,不是要报复的,这只狗是解脱的。

不要谈论战争,我们在和平时期杀了多少人。我们一年要在整个地球上杀 50 亿头猪。如果这个冤家来报复,它就会很厉害,所以 "欲知天下刀兵劫,且听半夜屠门声"!猪要报复人,就要寻找机会,一旦抓住机会,人有时就不是人了。如果一个人依附于这种错误的能量,并受其控制,他就会陷入困境。这不是偶然的,都是人类自己埋下的地雷,都是我们自己造的这些业,在这个空间里凝结而成的。

所以才要举行药师佛法会,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是要化解这些,到宇宙这个大电脑的后台去修改这些密码,修改这些业力,这样佛的力量就能消除灾难和困难。

消除敌意的方法: 修炼佛法(金一鸣)

路怒症、校园暴力、医患矛盾、家庭成员对立,各种社会戾气愈演愈烈。人们似乎找不到正确的说话方式,常常一言不合就发火,人们对理想和追求漠不关心,缺乏投身事业、承担文明重任的格局,导致社会戾气不断升级。

为什么说佛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烦躁的问题呢?当人们意见不统一时,一句佛号、一句佛语就能化解你死我活的僵局吗?笔者认为,佛教在纠正错位的社会道德方面确实有着神奇的功能,佛教博大精深的教义和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,可以用来对待偏离正确轨道的社会道德和伦理。

首先,佛教四圣谛明确指出,所谓的身心痛苦是社会的真实状态,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,我们都会面临来自自身的身心痛苦,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。只要活着,就会面临生老病死的痛苦,在这些痛苦面前,穷人和富人都是平等的。一言不合,想想同归于尽,拳头只能改变愤怒的本质,让戾气变得血腥,却无法消除戾气带来的恶果。佛法让我们面对现实,教人审视身心痛苦的原因。只有了解和正确分析身心痛苦的原因,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身心,减缓和消除这种身心痛苦。

其次,佛陀开示的 "六波罗蜜 "对不断修正和完善个人身心大有裨益。六波罗蜜不仅适用于佛教徒,也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。因为布施所带来的淡泊名利,持戒所带来的严谨处世,忍辱所带来的豁达宽容,精进所带来的勤奋努力,禅定所带来的心境安稳,般若所带来的随缘平和,都是对个人、家庭、社会树立正确人生观、价值观的良好启迪和指引。

第三,佛教八正道对正确的人生观提出了具体要求: 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须有正确的认识,这种认识来源于符合社会现实、深谙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;那么,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中,正确的表达方式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; 因此,我们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,必须要有正确合理的身、口、意活动,必须要有正确的谋生方式方法,必须要有正确合理的努力和勤奋,必须要保持心灵的正确纯洁和善良,必须要有正确的调节身心的方式方法。所有这些方面都概括在佛陀要求众生建立的八正道中: 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勤、正念、正定等。总之,佛教作为一种源于信仰的宗教,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。

综上所述,佛教作为一种源于信仰熏陶的精神力量,确实能够以其特殊而有效的教育熏陶、启迪心智、转变观念、转换视角,发挥其呼唤人性回归、舒缓生存心理压力、引导心灵宁静安详的特殊作用。佛教界和学术界应积极从世俗生活的角度阐释佛陀的四圣谛。用古老的东方智慧,教导现代人认清我们所面临的现实世界。所有从事佛教文化传播的法师和学者,都应该以佛陀慈悲悲悯的本性和博大精深的教义,积极引导大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,应对、诊断和治疗社会戾气。

佛教中的"戾气":了解其含义及消除方法

标签: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