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正善放生 > 佛法修行 > 正文

湖光山色间的高僧之路:访大愿法师的洞庭出家经历

2024-05-01 10:00作者:admin

虚空无尽,我愿无穷

我的大愿是让更多的人得到佛法的真正应用!

洞庭湖畔出家高僧大愿法师

一千多年前,盛唐时期,法性寺(今光孝寺)院内香烟缭绕,清风徐来。两个僧人看到旌旗飘动,开始争论是 "风动 "还是 "幡动"。慧能说:"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而是仁者之心。" 一千多年过去了,"心动 "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大多数人。人们放不下官位、房子、车子、票子,放不下物欲、名利,就像鸟儿的翅膀被绑上了金子,从此体会不到飞翔的快乐。

2011年10月26日,借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在四会六祖寺开幕之机,记者一行前往六祖寺采访。汽车快速奔驰,身后,广州的喧嚣与嘈杂渐渐远去。只见山林葱茏,六祖寺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万道光芒......。寺门口是一片稻田,正值稻谷成熟的季节,一束束稻穗饱满低垂,如美人一般让人浮想联翩,思绪仿佛回到了佛陀时代:佛陀是个快乐的人,他懂得欣赏一个美丽的清晨或一杯澄清的白开水 佛陀是个快乐的人,他懂得欣赏一个美丽的清晨或一杯澄清的白开水。有一次,他和阿难站在灵武峰上,指着脚下的稻田说:"阿难,稻子成熟了,多美啊!我们来设计僧侣们的住所吧!让我们把僧袍设计成稻田的图案吧!" .

"...... "福衣就这样做成了,后来佛陀告诉大家,过去所有的佛陀和弟子都是这样做的。它的形状就像一块田,比丘穿上它,信徒们就可以在里面供奉和种福。

来到六祖寺方丈楼,方丈大愿法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,法师气质平和、安详、慈悲、喜舍,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。来自韩国的延和法师第一次见到大愿法师后,曾激动地描述道: "他温和安详的身躯就像一缕清香,是我心目中佛陀的清净相。他的声音轻柔,足以平息风浪,却能传到千里之外。他的强烈魅力中蕴含着迷人的庄严。他的法身一动,犹如泰山移动,他引导众生的能力犹如蜂王......"。

湖光山色间的高僧之路:访大愿法师的洞庭出家经历

1971年,大愿法师出生在洞庭湖畔--湖南沅江市东南湖芦苇场,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,母亲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家庭主妇,家里有三个孩子,法师是家里的老大。

"1988年高考后,我考入湖南财经学院,期间接触了佛教文化,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去离学校不远的庐山寺拜佛,在拜千手观音时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应,自此感觉机缘成熟、 1990年8月在湖南岐山仁瑞寺,由天竺老和尚剃度出家,在南岳南台寺方丈宝端和尚处得戒,在香港宝林寺圣一和尚处得法。 "

出家20多年来,大愿法师对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充满喜悦:"人生的追求概括起来有四个层面:富、贵、雅、觉,也就是真、善、美、慧。富,当然是物质生活的富足;贵,指的是道德和精神上的高贵,就像佛家说的,人的高贵不在于出身,而在于行为;雅,即优雅的社会生活,觉,就是悟。"

经常有人问道愿法师为什么出家,道愿法师推崇丰子恺评价李叔同的一段话: "李先生不是'绝意遁世',他出家是为了人生的根本问题。他是真正的出家人,他'感众生之苦',行大丈夫之事"。丰子恺通过对弘一法师的回忆,概括了人生的真谛:

"人生可分为三层:第一层是物质生活,第二层是精神生活,第三层是灵魂生活。物质生活就是吃饱穿暖。精神生活是学术和文学。灵魂生活就是宗教。生命 "就是这样的三层。

佛教法师谈六道轮回

懒得(或没有能力)走楼梯的人住在一楼,即物质生活过得好就满足了,锦衣玉食、荣华富贵、孝敬父母、儿孙满堂。这也是一种人生观。拥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占世界上人的大多数。二是乐于(或强于)走楼梯爬上二楼玩乐,或长期住在二楼的人。这些人是专注于学术文艺的人。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给学问的研究,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投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。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,即所谓的 "知识分子"、"学者 "和 "艺术家"。还有一种人,他们有强烈的 "生命欲望 "和强大的脚力,他们不满足于二层楼的生活,而是再次踏上楼梯,爬上三层楼。这就是宗教人士。他们对生活非常认真,仅仅满足 "物质欲望 "是不够的,仅仅满足 "精神欲望 "也是不够的,他们必须寻找生活的终极目标。他们认为财产和子孙都是身外之物,学术和文学都是暂时的美丽,甚至自己的身体也是虚幻的存在。他们拒绝做本能的奴隶,必须追寻灵魂的源头,即根佛教在线:一提到佛教,很多人认为它是消极的,与现实生活有距离。佛教应该如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,实现 "人生佛教"?

大印法师:归结为一句话,我们佛教徒非常有必要加强佛教的文化建设。这个文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。一是佛教的教育方面,包括僧伽的精英教育,二是信众的教育。为什么很多人信佛却不懂佛。原因就在于仅靠少数法师弘法是远远不够的,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。如果僧俗两众都能共同承担起弘法的使命,那么佛法就能增强很多生命力。另一个是社会精神成长教育。六祖寺目前正在做一些尝试和拓展,我们现在有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香港等一些道场,都在推动这个文化事业。让佛教文化与各种文化进行交流碰撞。比如做一些禅修活动,禅与企业管理、企业家禅修之旅等。从而实现对社会的人文关怀。

佛教在线 听说法师得到了很多上师和活佛的殊胜灌顶和传承,小乘和密宗都融会贯通,还闭关修禅,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境界,您能告诉我们如何依止上师,给我们一些启示吗?

大愿法师: 前面的说法比较高大上一点,我做得还不够吧(笑)。大乘小乘的圆融,小乘和密宗的圆融,这个还是谈不上,各自学了一点皮毛,应该还是有一点体会的,依师说法主要是放下我执、我慢,完全与师心心相印,达到与师心的融合,在心地上相应,这个是最关键的。其次,是谦卑恭敬的行为。无论是禅宗还是密宗或者其他宗派,如理如法是上师道的根本,不能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,比如说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有一些我执、我慢,不与法相应,恐怕就很难得到解脱,也是佛法的传承、 从历代大师、上师内心的开悟,其实无法用语言真正表达完整,与上师言语不相应,其实法也传不下去,为什么是中国佛教为什么在中国佛教或者说在世界佛教中,有那么多的宗派,有那么多的大修行人,他们有那么多的开悟,但是为什么传不下去呢?不是大师们不灵,而是大师们不灵。佛教在线: 现代人的根性很难与古人相比,就连儒家最起码的孝悌精神也很难做到。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,如何契合这一根源性的指导思想?

大印法师: 我个人并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(笑),现代人的根基比较差,或者说连孝悌都做不到,到了末法时期人就更差了,修行很难成就(笑),有好有坏、 凡事都有利弊,一方面,人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丛林中,如果你没有主见,没有传承,只是在网上学佛,或者吸收了很多信息,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,那就无能为力了。这是弊端之一。另一方面,方便的地方就是佛陀的慈悲心太强了,他有很多方法来引导我们、教导我们,所以我们学习各种法门就比较方便,比如说我们六祖寺,我们也请了一些南传的法师过来协助我们工作。比如在六祖寺,我们也请了一些南传的法师过来,协助我们做一些内观的禅修,各地的法师,包括一些长老、法师,也经常被请过来,所以只要我们有心去学,有很多比较容易解脱的法门。其实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都要看传承,看我们每个人的心新年佛教法师开示文章

方才,过去的人们可能佛教达摩祖师翻唱的歌曲

为稻粱谋,为衣食奔波,可能很辛苦,因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在那里,而眼下更容易得到物质的寄托,所以其实只要我们有心,就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精神层面,这是第四个好处、 第四个好处,就是因为物质丰富了,人们就会重视精神的丰富,世人对佛教、对禅宗就会有更多的好奇心,那么这对修行是有帮助的 第四个好处,就是因为物质丰富了,人们就会重视精神的丰富。所以其实我对大众的解放还是很乐观的(笑)。佛教在线: 来到六祖寺,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:这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,弘法活动也很有声势。禅宗丛林制度建立以来,管理僧团成为历代高僧大德的重要任务。请与我们分享您对僧团管理的经验和看法。

大愿法师 关于僧人的管理,首先我们依法聚僧,依法持戒,这是传统的要求,大家都是为法而来,为解脱而来,这样才有凝聚力。第二是提倡六和敬,有一句话,留不住杖,打不走僧,为什么打不走,因为他要求法,有法可求,你怎么考验他,他不走。一个寺院,我觉得关键在于有一个如法的僧团,最重要的是这个寺院要成为一个正法的道场,真正弘法的道场,而不是一个表面的、热闹的一些法会,法会是吸引大家、方便大家的一个手段、 内在还是要契合大家的法脉的传承,如果有一个光秃秃的表面,相当于匣子,缺乏内核,第二点,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的形式 第二点,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的形式的变化,时代不同了、 经济基础不一样了,过去在农耕社会,马祖道一禅师、百丈怀海禅师提倡农禅并重,当时特别是教界,特别是律界还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,说他们是戒律比丘等等,但是后来证明是有很大意义的创新,保证了禅宗的兴盛,但是现在其实也是处在一个转折点上,如果我们仅仅靠 如果我们仅仅靠佛教在线 在青少年弘法方面,您做了很多工作,除了个人经历之外,有没有可能联合其他寺院一起做?比如做一个弘法联盟组织,共同推广佛法理念?

大湛法师:有的,这个我们是非常积极主动在做的,比如说在这个法会开始之前,我们有一个禅宗祖庭的参访学习心得,不是说简单的走一圈就算了,而是跟各个寺院的住持坐下来交流、探讨,学习学习心得,学习寺院的祖庭,独特的禅宗,独特的教法,这是我们主动走出去,去了八大祖庭。

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得到佛教的真正应用,能够整合所有佛弟子的力量形成合力,从教育、慈善、文化等层面搭建起弘扬佛教文化的舞台。我们正在尝试和努力的具体行动有很多:比如,在文化方面,我们编印了大量的弘法音像资料和书籍,坚持办好两刊一报;在教育方面,我们有计划地在十方居士中培养弘法人才。我们致力于培养佛法教师。在文化交流活动方面,我们将从法会佛教向活动佛教、文化节佛教转变。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六祖文化节。此外,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国内外的朝圣活动。这既是朝圣,也是修行,更是旅游。

佛教的发展需要经济基础,佛教的经济不能仅仅依靠功德箱和佛事服务。我们现在正在向以提供服务为主转变。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,效果还不错。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来进一步实践我们的愿望,通过我们的愿望来指导我们的行动,提高我们行动的水平。这样,我们才能更加相得益彰。

佛教在线 在访谈的最后,您能给我们《佛教在线》的读者讲一个禅的故事吗?

大愿法师:(笑)禅宗智慧的关键其实是创新,是发自内心的不执着,能激发生命的源泉。有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在森林里打坐。过了一年多,小和尚觉得师父什么都没教,自己在浪费时间,于是央求师父,师父说:"好吧,森林的另一边有一个修行者,你给我寄一封信给他,寄给他后,你再来,我教你如何做禅定。"小和尚很高兴地走了。师父指着天上的鸟儿说:"天上本无路,何处不飞鸟?在我们的生活中,只要我们开发智慧,心中没有执着,就没有出路。只要破除执着,我们就不会烦恼,我们就会快乐,不是吗?(文:邓娟)

标签: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