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正善放生 > 武汉放生 > 正文

端午放生鱼,打猎炸鱼炸死自己中国佛教放生网_放生仪规放生感应放生功德放

2023-11-01 14:02作者:admin

一、普通人放生后说什么话好

1、一九九三年腊月二十七日,我和妻子都去上班,年长10岁的儿子一人在家,有一个好友给我送来四条鲤鱼,都是活的,倒在水池子,就转身走了。

2、我下班后一看,见到鱼,问儿子,谁给咱送来的,儿子说,不认识。当时我决定将鱼儿用塑料袋子装上,送到千河放生,妻子找来小袋子装好并灌了些水,我和儿子提到千河桥底下,将鱼放了进去,四条鱼在水里转了一个圈,同时回到河边,嘴一张一合后尾不断向我和儿子摇动,好象他们对我父子要说些什么,用尾巴不断的摇动,好象很感激不尽救命之恩,这件事,我现在和儿子提起来,儿子还能说清当时的情形。

3、世间的一切众生,皆有灵性,都是爱护自己的生命,每到腊月牛、羊、猪,这些动物都知道自己要被杀吃,但都不知道去跑,因为动物属二魂三魄,只有情和性没有思维力,树木只有一魂一魄,只有生命和灵性,没有感情和思维力,人们要是去细致观察,它们都在流泪。劝世人戒除杀吃一切动物之体,让人间充满友爱。另外,杀生可以造成战争或瘟疫病害之苦报。

4、
正月初我和老妈去放生。我买了120元的鲤鱼,老妈买了44元的鲤鱼。好沉啊,我几乎都拎不动,走走就得放下休息一会儿。好在二建的小门还开着,我们走了捷径。怕鱼儿会时间久了缺氧,没怎么念放生仪规就赶快把它们放进了水中。但还是有一条鱼儿漂了起来。

5、我格外给它念了许久的佛号,但它还是仍然漂浮着不动。我不想就这样让它死了,真有心疼的感觉。我希望我放生的每一条鱼都能活下去,想必大家都有这种感受。但老妈渐渐没了信心,她想去煅炼、打太极拳了。就在她刚想迈步走的时候,我忽然发现那条鱼的鳃在动,尽管很微弱,但清清楚楚能看的到。我告诉妈妈不要走,再给它念一会儿佛号。老妈走回来看,果然看到那轻微张合的鳃动,于是她信心大增,又留下来开始念佛。又念了很久,它又不动了,甚至连微弱的鳃动也没有了。老妈又没了信心,想走。我说:再给它念一会儿吧,说不定能救回来。就在这时,那条鱼忽然大动了一下!它张大口呼吸着,身体也弯曲着拍打着水面,好像深吸了一口气似的。我们不禁拍手叫好,信心更足开始接着念佛。可是它很快又一动不动了。随着西风的推动,它顺着水流开始往东边的湖面上漂动。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”,我的佛号始终没停。老妈又渐渐失去了耐心。我说:也许不是我们在救鱼儿,也许是佛菩萨用鱼的身体来度我们。因为平时我念佛号比较少,而今年又是对属相为狗的我比较不好的龙年(阿弥陀佛,还是着相了),我想只有无边的佛法才可以救众生于水火,佛菩萨说不定是在用这个机缘让我多念佛号,给我消灾、拔业障。鱼菩萨不断地用偶尔的身体动作告诉我不要急于放弃,让我知道它一直与我同在,它并没有死,这样我发了一个愿:鱼菩萨不救活,云端佛学,我决不离去!我要亲眼看见它在佛号声中复活。我相信佛力可以做到这一切。我和老妈一直守在寒风中,不论来来往往的人用怎样奇怪的眼光看我们,我们都没有动摇。一声声的阿弥陀佛,在风中飘扬。期间鱼菩萨一直在示现它的活着。可能有快两个小时的时间,我一直在为它念着阿弥陀佛。也为自己念着龙年大吉的祝福。两个小时后,我终于看到它最后一次在我眼前拍打身体,然后悄然消失在静静的水面。感恩佛菩萨,感恩鱼菩萨,不是我放生了你,是你放生了我,在生死流转中,救我于水火。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。

6、大众恭敬合掌,共同念诵放生仪轨

7、2018年6月18日(农历五月初五),赣州寿量古寺端午节感恩放生活动圆满举行。来自各地的护法善信随喜参加。

8、上午9时,放生法会开始,由寿量古寺方丈瑞印大和尚主法,洒净,受其三皈依,大众恭敬合掌,共同念诵放生仪轨。

9、如是功德,回向世界和平、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、众生安乐。回向所放生灵,再不遭遇网捕吞杀,获尽天年,依愿转生善道。祈愿诸佛菩萨加持护佑各位善信合家安康、消灾延寿、福慧双增、吉祥如意。

10、赣州寿量古寺举行开放二十周年暨瑞印法师升座庆典法

二、武汉放生最新政策视频

1、端午本是中国传统节日,但韩国以“端午祭”向联合国申请“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”并得到批准,这表明韩国对端午的重视不亚于中国人。其实端午早传到韩国、日本、越南,古代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端午节放假,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每年举办“端午祭”庆典;日本古代每年举行端午庆典,成书于宋代的日本名著《源氏物语》第二章载:“五月端阳节,人人急于入朝参贺。”这天日本男人骑马射箭,女人穿着中国服出外游玩以庆祝节日;古安南(越南)有个国王的名字名叫陈端午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,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,中国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,这个特点也表现在端午与中国佛教的关系中。

2、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

端午放生鱼,打猎炸鱼炸死自己中国佛教放生网_放生仪规放生感应放生功德放

3、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。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,楚人哀之,每至此日,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”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,《琴操》:“介子绥[推]……遂抱木而烧死,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。”这比屈原早300多年。《史记?孟尝君列传》:“五月子者,长与户齐,将不利其父母。”《索隐》引《风俗通》:“俗说:五月五日生子,男害父,女害母。”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年,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,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。

4、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。晋董勋《问礼俗》:“五月俗称恶月。”这个观念缘于上古,云梦睡虎地秦简《日书》甲种《玄戈》:“五月,东井、七星大凶,胃、参致死。”东井,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,因它在玉井之东,故称。这虽见于秦代,但却历史久远。《礼记?月令》:“仲夏之月,日在东井。”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,东井星主管五月。汉王充《论衡?说日》:“当夏五月,日长之时在东井,东井近极,故日道长。”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,南朝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五月,俗称恶月,多禁忌。”五月为凶月,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。

5、端午最初作端五。唐李匡乂《资暇集》卷中“端午”条引晋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烹骛角黍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引《风土记》仍作“端五”云:“端,始也。谓五月初五日也。”五与午同音通用,《周礼?壶涿氏》:“午贯象齿”郑注:“午故书为五。”端五后作端午。古人忌重,五月五日重被视为大不吉。《抱朴子》:“或问辟五兵之道,答曰:以五月五日,作赤灵符,着心前。”北魏魏收《五日诗》:“辟兵书鬼字,神印题灵文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四载《续汉礼仪志》:“五月五日,朱索五色、柳桃印为门户饰,以止恶气。”道教《八道秘言》称五月五日为“地腊日”,《杨公忌》:“(五月)初五日,不宜问疾,名地腊日。”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、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。

6、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却见于佛典。《古尊宿语录》卷21《舒州白云山海会(法)演和尚语录》:“端午,(白云禅师)上堂,举(言曰:)昔有秀才造《无鬼论》,论就,才放笔,有鬼现身,斫手谓秀才云:‘你争[怎]奈何?\\’白云当时若见,便以手作鹁鸠嘴,向伊道:‘谷谷孤。\\’”这里出现了“鬼胆包天”的场面:秀才撰写《无鬼论》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: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?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,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!换言之,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。慧日禅师《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》卷五载: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:“今朝又是五月大鬼拍手小鬼舞,蓦然撞着桃符神,两手椎胸叫冤苦”,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,鬼撞桃符神,鬼竟然如此猖獗。因此,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。端午时寺庙中也要烧香敬鬼,如舒州白云山的和尚在端午节时:“僧问:‘今朝五月权罢薅芸鼓。虽是无事人。亦请烧一炷。\\’(白云禅)师云:‘急急如律令。\\’(僧)进云:“也待小鬼做个伎俩。”(白云禅)师云:‘钟馗吓你。\\’(白云禅师)乃云:‘今日端午节,白云有一道神符也,有些小灵验,不敢隐藏,举似诸人:一要今上皇帝、太皇太后,圣躬万岁;二要合朝卿相、文武百官、州县采寮,常居禄位;三要万民乐业、雨顺风调\\’。有个符使却来报白云(禅师)道:‘诸处尽去,偏只为神通小,不奈一件事何。\\’……”

7、端午节时佛寺举行驱鬼祈福仪式:第高僧在祭祀仪式上念“急急如律令”的魔法咒语以驱鬼除魔;第高僧画符镇鬼,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,到其它地方去驱鬼和镇鬼;第高僧要为国家和百姓祈福;第出外驱鬼的使者活动结束后要向高僧汇报驱鬼的情况。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,它清楚地表明: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。《古尊宿语录》卷27载,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:“今日端午,世间人钉桃符、书门阃,使万邪不窥其户,百鬼不入其门;世间人又使针烧灸,采药登山,使万病不干其体,疫疠不入其身。”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:驱鬼除病。可见,端午节是鬼节,端午节为对付“百鬼”和“万病”而生。这些记载,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。

8、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,端午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端午又称“续命节”,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。《风俗通》:“五月五日续命缕,俗说以益人命。”续命缕的形态,唐代仲子陵《五丝续宝命赋》有载:“颜似渥丹,对回鸾之十字。手如振素,盘续命之五丝。其五丝也,蕙绿轻重,兰红浅深。皎皎而有莺其领,采采而亦翠其衿。既比方而一色,又条畅乎数寻……懿寿丝之礼大,续宝命之天长。”端午节时,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,唐花蕊夫人《宫词》有“玉腕斜封彩缕长”之句。道教《三洞奉道科》称五月五日时举行“续命斋”的法事,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,故号她为“续命”,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。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,故可以达到“续命”目的。介之推、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。魏邯郸淳《曹娥碑》:“五月五日时迎伍君,逆涛而上为水所淹。”伍君即伍子胥。这些人死法不但都因恶鬼所害。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,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。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,由于屈原影响大,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。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:“屈原庙,在归州者封清烈公,在潭州者封忠洁侯。”元代屈原被封为“忠节清烈公”。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,介之推、伍子胥等湮没无闻,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,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。

9、佛教中的端午遗俗

10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。《古尊宿语录》卷44载,宋代和尚也过端午节: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:“今朝五月复端午,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。虽然,应所知,要须一一知来处。且道从什么处来?”佛教在这天也吃粽子。佛教世界中翠竹黄花尽是真如,端午自然也入般若。《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》卷五载,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,普觉禅师上堂云:“今朝五月天降沛然雨。艾人与门神,聚头相耳语。”艾人,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。它与门神一样,是为了避邪拒鬼。佛教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,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。《古尊宿语录》卷舒州龙门佛眼禅师:“今日端午……遂失声叫曰:‘阿耶耶,阿耶耶,尽大地人烧破皮肉,教山僧受无限苦痛。\\’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,沉于湘江。后人哀之,以竹筒盛饭,系五色丝祭之,风俗至今流传不断。遂呕吐数声曰:‘世间人吃却米粽,教老僧胀破肚皮。\\’大众:‘别人烧灸,别人吃物,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,未能情忘缘虑?\\’”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。宋陆游有《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》诗,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:“万瓦如鳞百尺梯,遥看突兀与云齐”,寺庙张灯结彩,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。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。

标签:

最近关注

热点内容

更多